馬蔚華: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的五種挑戰
?
來源:億邦動力網
?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是,一方面極其尊重客戶的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在運作模式上具備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核心技術的結合。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可以滿足更多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成本、回報、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9月17日消息,永隆銀行董事長、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日前參加第七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時提到,由于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興起,商業銀行雖然不見得立即被終結,但其金融中介的角色正在弱化。
馬蔚華總結了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商業銀行五種業務及模式的挑戰:
第一,第三方支付獲批牌照數量越來越多,其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交易頻發性,決定了商業銀行支付業務被分流。“他們的增長幾乎是每年100%以上,現在超過2萬億,很快就4萬億,說到2016年就十幾萬億,這個量非常大。”
第二,移動支付的興起和迅速發展,交易量有望突破1萬億,從而取代銀行信用卡進行遠程支付。“我們去年搞了兩個手機支付,一個是跟運營商的合作,一個是跟手機制造商的合作,但是這個只解決近場支付。”
第三,網絡借貸登陸,P2P網絡平臺迅速崛起,其燎原之勢讓草根也可以輕松做金融,市場前景可期。數據顯示,當前P2P的網絡平臺已經超過300家,整個貸款總額超過600億。
第四, 以人人貸為代表的眾籌投資掀起去精英化的大眾融資革命。馬蔚華認為,眾籌投資的優勢在于,其不僅僅是投資項目,包括音樂、游戲、初創企業、應用程序、時尚設計、影片創意均可借助該方式獲得融資。不過,眾籌模式在中國涉及到非法集資的限制,還難以像美國一樣快速成為潮流。
第五,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將大額理財演變成碎片化理財。“余額寶才幾天就200億了,而且現在還有很多的在繼續申請余額寶這樣的一個產品,你既然放開了,那就不是一家了。”
馬蔚華強調,以上幾點足以提醒商業銀行不可輕視,其金融中介的角色正在弱化。過去商業銀行是信息流、資金流的重心,但現在商業銀行獲取信息遠不及互聯網企業寬泛、迅速,所以更多的客戶首選搜索引擎作為查找資金的主要來源。
“如果他們自己能自由戀愛了,那銀行沒用了。”馬蔚華坦言,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的基礎上,通過征信體系進行風險評估,互聯網金融逼迫商業銀行就傳統業務模式進行改造。
馬蔚華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是,一方面極其尊重客戶的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在運作模式上具備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核心技術的結合。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可以滿足更多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成本、回報、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此外,隨著信貸和支付兩塊業務的“脫媒”,銀行收入也遭遇互聯網的極大挑戰。因此,面對如此機遇,銀行有必要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做好個性化服務和風險定價,挖掘銀行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