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必須推進中國銀行業六大改革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銀行外部環境變化,約束條件變化,以及市場需求變化,就決定了銀行必須變革。”馬蔚華對當前中國銀行業建議稱。他認為,銀行業需要考慮并適應六大變革。
“銀行業的黃金時代與中國經濟周期是緊密相關的。經濟決定金融,在經濟改革轉軌的同時,銀行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香港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在日前舉行的“2013年夏季達沃斯?中歐之夜”上表示。
馬蔚華指出,面臨生死劫難的銀行業需要進行轉型,尤其需要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
中國銀行業遇生死劫難
“經濟決定金融,在經濟改革轉軌的同時,金融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管理的是銀行,最近幾年明顯感到壓力很大。”馬蔚華在演講中說。
在馬蔚華看來,當前中國銀行業已經到了必須改革以應對挑戰的時機,而這里的挑戰即來自宏觀經濟環境,也有監管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的因素。
首先,從宏觀經濟環境而言,外部環境經濟放緩必然需求減少;其二中國也正在經歷銀行脫媒的階段,一方面是資本脫媒;另一方面是技術性脫媒;其三是監管方面的約束。
從宏觀環境以及中國正在經歷的金融市場變革而言,馬蔚華認為利率市場化將對中國銀行業帶來生死攸關的考驗。
“中國銀行業過去被認為是最賺錢的行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利率管制,銀行的盈利模式主要就是利差,利率管制的一個結果就是銀行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只有讓同業之間差異化競爭,靠差異化和價格競爭來分配市場資源。”馬蔚華指出。
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很多國家經歷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都是銀行業大浪淘沙的過程。
美國上世紀80年代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發生了大量銀行倒閉的狀況,中國臺灣也同樣出現了集體虧損,“如果將大陸的利率換成臺灣當前的水平也就是1.5%,中國銀行業中能盈利的不多。”馬蔚華坦言。
馬蔚華在演講中大篇幅介紹了當前銀行業面臨的脫媒壓力,尤其是技術脫媒對銀行業帶來的挑戰。
在過去10年中,銀行貸款占整個社會融資規模的95%,但到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經降低到60%左右,原因是銀行存款的搬家,債券市場發展快速,理財產品和信托、民間借貸等都出現了快速發展。
而相比資本脫媒,馬蔚華認為以臉譜為代表的技術脫媒對銀行造成的挑戰才更具威脅性。
“臉譜有10億個識別客戶,通過搜索引擎、征信體系、云計算、移動終端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很好地將存款和貸款進行配對和風險定價,這對銀行最核心的業務面臨挑戰。”馬蔚華指出。
上個世紀,比爾?蓋茨曾大膽預言,“如果你們傳統銀行不改變的話,你們就是一群21世紀快要滅亡的恐龍。”這句話成為馬蔚華的座右銘,也成為其構建招行零售體系的動力和壓力所在,但“現在銀行業又遇到生死劫難了”。
另外,馬蔚華指出,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銀行業監管對銀行業帶來的沖擊也對銀行資本運行帶來很大壓力。
“巴塞爾Ⅲ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導致所有銀行都需要補充資本,但資本市場對銀行非常恐怖,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為節約資本會轉向中小企業,但這對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又提出了挑戰,實現信貸的集中化、批量化處理。”馬蔚華如是說。
新挑戰新變革
“銀行外部環境變化,約束條件變化,以及市場需求變化,就決定了銀行必須變革。”馬蔚華對當前中國銀行業建議稱。
馬蔚華認為,銀行業需要考慮并適應六大變革。
首先是利率市場化,改變一直以來的同質化競爭問題,靠價格來更合理分配市場的資源。
其二是銀行業務的綜合化和精致化,隨著銀行信貸資產的降低,銀行片面依賴利差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需要轉型提供大量的服務,這樣就需要修改現行的商業銀行法。
其三是充分利用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利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提供和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
其四是金融股權的多元化。當前國內金融市場改革更加強調開放,包括民營機構進入金融領域,這給銀行提供更多機會和挑戰,“銀行不能再依循過去的盈利模式,而是需要將眼界放開。”馬蔚華說。
其五是資本市場的多層次化。“要建成主板以外,創業板、中小板等共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中國的金融市場需要多層次化,銀行才能支持這些科技成長型的企業。”
其六是資產證券化。現在我國銀行業的體積普遍太大,占用了大量資本,通過證券化可以將資本騰出來;同時還可以豐富金融市場的交易產品。
“經濟的轉型必然帶來銀行的轉型,銀行的轉型可能會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客戶,越來越重視金融服務。”馬蔚華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