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改革 期待有所作為
來源:半月談
?
在全球銀行業價值“從西半球向東半球”大轉移的環境下,雖然上半年我國銀行業績增速較去年底有所下滑,各大銀行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是,我國銀行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國外銀行主要依靠中間業務盈利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仍然非常粗放。而無論與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水平相比,還是與國際大銀行相比,我國銀行的國際化水平依然很低,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國際化方向的新思考。
?
上半年銀行業績增速開始放緩
截至22日,已有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等5家上市銀行披露了中期業績,比較而言,盡管上半年增速較一季度有所提高的有3家,但5家銀行業績增速出現了分化。
?
查閱半年報顯示,招商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增速較一季度回落6.48個百分點至25.68%;興業銀行上半年的凈利潤增速也開始高位回落,由58.74%降至39.81%,下滑18.9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增速提高最快的華夏銀行,上半年業績增速僅比一季度高出4.68個百分點。
?
若再將今年上半年業績增速與去年底相比,下滑的幅度則更為明顯。除興業銀行外,另4家銀行凈利潤增幅下滑9到21個百分點。
?
還剩下不到10天時間,剩下11家上市銀行也將陸續公布“期中成績”,屆時16家上市銀行的整體盈利情況也將浮出水面。據日前銀監會公布的數據稱,預計上市銀行上半年利潤增速為18%,申銀萬國給出的預測則為17%。這意味著,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將較一季度20%的增速下調2~3個百分點。
?
據銀監會近日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稱,上半年,銀行凈息差為 2.7%,環比一季度回落0.1 個百分點,而且,在降息和重定價的影響下,下半年凈息差將穩步回落。
?
目前,包括16家上市銀行在我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仍為賺取存貸款利差,凈息差仍是考察銀行盈利水平的“晴雨表”。
?
整理半年報發現,平安銀行上半年凈息差則同比下降0.21個百分點至2.42%,凈利差為2.22%,同比下降0.28個百分點。招商銀行凈利差和凈息差分別為2.96%和3.11%,較今年第一季度分別下降了9和10個基點。環比一季度出現下滑的還有浦發銀行,該行上半年凈息差為2.64%,不過環比來看,二季度該行的凈息差下降了16個BP左右。
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并擴大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隨著央行于7月份再次宣布降息,利率市場化趨勢進一步明確。(上海證券報/記者 朱文彬)
?
銀行業改革該有所作為
與國外銀行主要依靠中間業務盈利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仍然非常粗放。從技術、服務乃至性價比的角度來考量,銀行業確實存在諸多問題。
?
在去年我國制造業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的情況下,本該與實體經濟唇齒相依的銀行業卻成為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其吸金能力甚至遠超石油、煙草等暴利行業,實在令外人匪夷所思。那么,我們的銀行暴利來自哪里呢?
?
首先是透支民生發展成果。存貸款利差是銀行經營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中,“非利息收入占比19.3%”,換言之,“破萬億”的利潤八成以上來自利息差。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11年我國CPI漲幅為5.4%,而目前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5%,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只有3.5%,儲戶實際存款為負利率。也就是說,百姓的“割肉”成就了銀行暴利的“大頭”。
?
其次是透支經濟復蘇潛力。放眼銀行業,近年來已成氣候的“以貸轉存”、“存貸掛鉤”,也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而銀行坐收暴利添加了注腳。銀行不規范的放貸行為結果有二:一是民間借貸規模不斷擴張,金融風險逐漸放大;二是實體企業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利于營商環境。
?
下面這組數字已成了通識:2003年左右,銀行收費項目僅300多種,現在卻“增肥”成3000多種“胖”了10倍。
2003年以來的銀行業改革確實推動了商業銀行的高速發展,然而,在信貸額度有限、信貸需求無限的當下,議價能力仍壟斷在商業銀行手中。因此,只有降低準入門檻、打破數家銀行聯手做大的格局,成本與服務才有優化升級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千呼萬喚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應有所作為,但如何以市場化的利率平衡各方利益,將巨大盈利反哺社會,還是亟待思考的大命題。(國際金融報/鄧海建)
?
面臨國際化方向新思考
此外,在當前全球銀行業價值“從西半球向東半球”大轉移的環境下,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國際化方向的新思考。
?
波士頓咨詢公司最新發布的《2012年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1年,新興市場銀行占全球總市值比例從不到30%增長到將近36%。同時,與歐美等國銀行的負增長相比,大多數新興國家的股東總回報水平也實現了正向突破。此外,大多數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的股價與賬面價值比很高,遠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新興市場成為2011年最具盈利能力的銀行地域之一,其中,中國銀行業以平均稅后凈資產收益率22%的水平位居第三。
?
資料顯示,到2011年末,中國五大銀行共設立海外一級經營性機構122家,收購或參股海外銀行12家,由海外資產占比代表的國際化水平升至8%左右。但是,無論與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水平相比,還是與國際大銀行相比,我國銀行的國際化水平依然很低。
?
記者了解到,工、農、中、建、交五大商業銀行海外業務和收入的平均占比不到6%,即便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行,這一比例也不過22%,而歐美成熟同業的平均水平在35%以上。在金融全球化方面,銀行業國際化步伐才剛剛開始。
?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曾表示:“今天,中國的個別銀行在資產規模方面已名列世界前茅,比如工商銀行已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銀行等,但這是在中國金融尚未完全開放體制下的一種現象,嚴格說,仍是一種‘自娛自樂’的境況。銀行國際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大陸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國內銀行應該抓住中國銀行市場仍在快速成長的契機,夯實國內業務基礎,建立國內領先地位。國際化并非是所有銀行在當前時點的必選項。”波士頓咨詢公司北京辦公室董事經理何大勇說。
?
而對于那些有能力并希望尋求國際化發展的國內銀行而言,現階段的國際金融市場也提供了較好的契機。金融危機后,成熟市場的金融機構紛紛進行歸核化調整,收縮陣線,剝離非核心業務。同時,目前全球銀行業的較低估值增強了潛在目標的投資價值。何大勇說:“并購目前需要審慎選擇,需要充分考慮業務的協同效應和戰略意義。”
?
另外,新興市場銀行業正在展示著超越發達國家的盈利表現。何大勇建議,國內銀行可以有選擇性地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業務拓展,綜合考慮市場本身吸引力及中國相互依存度,尤其是要跟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求,逐步構建海內外一體化的客戶服務體系。(金融時報/見習記者 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