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時代銀行業互聯網金融建設的路徑分析
來源:中國經濟網
摘 要: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金融業務的處理模式,建立了基于計算機和通信網絡的多功能、開放性銀行業務及信息管理系統。2012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升溫,傳統銀行業賴以生存的“存、貸、匯”等核心業務面臨第三方支付、人人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前所未有的競爭。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發展的形勢浩浩蕩蕩、競爭的趨勢愈發激烈,只有因勢而謀、借力而為、順勢而動,化挑戰為機遇,牢牢把握信息科技發展趨勢,才能探索和開拓一條具有中國銀行業特色互聯網金融建設的嶄新通道。
人們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來代表一個歷史時期人類文明的發展時代歷程。計算機的出現和逐步普及,使信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提高到絕對重要地位,于是從公元后1984年起至未來,我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進入了信息時代。1989年互聯網的出現使全新的網絡經濟迅猛發展,特別是21世紀前葉,全球新興產業、智能科技、互聯網、移動互聯的興起,把人類文明推向了一個信息和科技同等重要的發展高潮期和深刻變革期,人們常稱之為信息科技時代。近年來,在信息科技發展浪潮的沖擊下,互聯網與金融本是互不相干的兩個行業融合在一起,以第三方支付、人人貸、眾籌、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門戶等模式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收獲了快速發展。身處急速變革時代的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快吃慢”的激烈競爭,“大小”成為了相對,“變化”變為了絕對。傳統銀行業作為互聯網金融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借助變革動力,迅速、精準地打通互聯網金融發展通道,加速演變為高度信息化、集成化的綜合性金融機構,成為了全國銀行業及社會各界研究和關注的焦點。
一、銀行業互聯網金融建設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銀行業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但是相較于互聯網企業的“進軍”,銀行業的步伐還是略顯緩慢、略有被動應對之勢。為了應對競爭、加快發展,銀行業需進一步加快推進互聯網金融建設。
(一)推進互聯網金融建設是銀行業深化改革的客觀需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商業銀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應該也必須有所作為,為經濟體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和堅強保障。目前,銀行業信息化的時代已接近尾聲,以互聯網金融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銀行業進入“信息化銀行”建設嶄新階段并以此推進銀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成為了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需要。
(二)發展互聯網金融是銀行業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當前,銀行業主要面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和對內對外開放”三個方面的競爭壓力。從本質看來,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僅將導致銀行業成本升高、息差收窄,盈利增速下降、市場份額減少等不利影響,然而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急速滲入是對銀行業支付結算、信貸、中間業務等傳統核心業務的一系列生存替代。所以,銀行業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推進互聯網金融建設已成為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選擇。
(三)建設互聯網金融是提升銀行業服務能力的根本舉措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科技時代,“數據和信息”、“供給與需求”均可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進行分析、配對。互聯網金融可提供高效精準的供需匹配、能降低現代金融的獲得成本;同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開放和普及,降低了銀行業的服務門檻。“一個高效、兩個降低”決定了傳統銀行也能通過互聯網手段實現對“長尾市場、兩小市場”的全面覆蓋,能有效提升銀行業踐行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二、我國銀行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簡況
在互聯網基因和精神的啟迪下,我國銀行業運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或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構建新平臺推出新產品和新業務,加速推進互聯網金融建設,驅動了銀行業新的發展變革。
(一)開展金融創新,建設了多渠道支付體系
第三方支付規模的擴大和影響加深,致使銀行業從支付鏈條的前端被動走向了幕后。隨著競爭的加劇和技術的發展,銀行業已開始發力金融創新、加速電子化變革,在健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ATM、POS自助終端等電子銀行綜合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部分銀行業機構建設了多渠道新型支付體系。2012年,招商銀行推出手機錢包,搶占移動支付市場,開創了銀行業手機錢包產品的快速發展時期。2013年,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推出了“e支付”和“中銀易付”小額在線快捷支付服務。同年,中信銀行與財付通展開戰略合作,借力第三方平臺,整合產品、創新業務。
(二)試水電子商務,搭建綜合電商網絡平臺
為充分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機會,銀行業機構或自主發力,或與其他擁有海量客戶信息和渠道的互聯網企業合作建設電商平臺,紛紛“觸電”,走上了多元化、綜合性的經營道路。2012年6月,建設銀行推出“善融商務”電商平臺,運行1年注冊會員突破150萬,交易額近百億元,融資規模達到數十億元;與此同時,交通銀行的“交博會”、工商銀行的“融e購”、農業銀行的“e商管家”等銀行電商陸續上線;2013年8月,民生銀行發起設立民生電子商務公司;中國銀行的“中銀易商”,中信、華夏、光大等銀行業機構的電商平臺也在緊鑼密鼓地測試和試營。2013年7月,招商銀行宣布升級微信客服,推出國內首家全新概念的“微信銀行”,利用騰訊公司的微信平臺,整合借記卡、信用卡等支付載體,為微信客戶提供匯兌、轉賬、充值、預約等便捷金融服務。
(三)發力數據管理,業務運營效率得到提升
近年來,部分銀行業機構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大數據技術渠道和方式對數據資源進行了挖掘、分析,并與傳統方式整合,創新性地開展高效金融服務。2010年以來,中信銀行信用卡發卡量迅速增長、數據規模急劇膨脹,其信用卡中心的數據儲存、系統維護、數據利用等工作面臨較大壓力。為解決難題,中信銀行實施了EMC Greenplum數據倉庫解決方案,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實現了近似實時的商業智能和秒級營銷,每個營銷活動配置時間縮短為2至3日、客戶刷卡獎勵滿額即送,營銷能力和運營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四)實施跨界合作,探索直銷銀行服務模式
銀行業積極為自身注入互聯網基因,或借道電商企業,或與境外直銷銀行機構合作,探索開展直銷銀行建設。目前,直銷銀行呈現了“民生銀行、北京銀行、興業華潤”三個模式。2013年9月,民生銀行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攜手打造金融開放平臺,民生銀行將在淘寶開設直銷銀行,實現產品展示和線上銷售功能,重點開展理財、資金清算結算、直銷銀行、信用卡等業務。同月,北京銀行與其戰略伙伴荷蘭ING集團聯手推出中國第一家直銷銀行。采用“線上互聯網平臺”和“線下直銷門店”模式,打破時間、地域、網點等限制,主要通過電子渠道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2014年4月,興業、華潤直銷銀行陸續上線,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基金、理財、存款和繳費等線上金融服務。
(五)改造門戶網站,重塑流程構建金融超市
為加速互聯網金融的融入速度,銀行業機構加快了門戶網站改造力度。將產品和服務整合,并通過與保險,證券,房地產、汽車銷售等機構合作,增加業務種類、重塑業務流程,構建了涵蓋“結算、投資、理財、消費”等多種產品與增值服務的綜合經營金融超市門戶。目前,除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招商、光大、中信、民生、興業等大型銀行門戶成功綜合化以外,我國其他大部分中小銀行機構也成功實現或加速推動了其互聯網門戶網站的綜合化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