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銀行:農村地區發展前景廣闊
?
隨著手機銀行業務的發展和行業間競爭的加劇,城市手機銀行用戶的資源有限,手機銀行在農村地區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手機銀行業務在經歷了預熱期和成長期之后,已逐漸進入高速發展階段。3G門戶網發布的《2011中國手機銀行用戶調研報告》顯示,我國手機銀行業務在手機網民中的使用率從2010年7月的36.8%上升至52.2%,手機銀行用戶已占到手機網民的一半以上,并呈現高收入、高學歷和低齡化的特點,而農民群體使用手機銀行業務的頻率較低。筆者認為,隨著手機銀行業務的發展和行業間競爭的加劇,城市手機銀行用戶的資源有限,手機銀行在農村地區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現狀
我國是農業大國,將近60%以上的國土面積是農村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0%。目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遠無法滿足“三農”發展需要。一是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數量不足。以包頭市為例,從下表中可看出,包頭市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明顯偏少。
二是支付結算工具種類少。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未接入大小額支付系統,無法實現跨行清算,銀行轉賬、信用卡消費、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支付結算工具在農村許多地區是空白,現金支付仍是主要手段。
三是對非現金支付工具有強烈需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謀生手段日益多樣化,現金已不再是最需要的支付結算工具。比如在農村的集貿市場,衣民商戶收現金擔心假幣,轉賬又必須到距離很遠的城鎮去辦理。特別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大學生、農村中小企業主逐漸成為農民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如轉賬、匯款、移動繳費、信用卡消費、網上購物、個人理財等這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將來會逐漸毛進他們的生活。事實證明,在農村地區支付結算工具多樣化需求和金融服務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或為制約“三農”發展的重要因素: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環境,提高農村支付服務水平和效率已迫在眉睫。手機銀行將會成為未來農村地區很受歡迎的支付工具。
二、農村地區發展手機銀行業務的優勢
1.手機的普及和3G技術的發展,為農村地區手機銀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我國農村地區手機用戶數量增長潛力大。據工業和信息部網站統計,截至2012年3月底,我國手機用戶已達101882.3萬戶,其中3G手機用戶達到15206.O萬戶。在這些手機用戶中,城市用戶占絕大多數,市場已趨于飽和,農村地區手機普及率相對較低,特別是3G手機的人均擁有量明顯低于城市,有較大增長潛力。
二是移動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逐年增高。據工業和信息部網站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3G基站總數達到81.4萬個,TD基站達到22萬個。3家移動運營商的3G網絡覆蓋了我國全部的城市和縣城以及3萬個鄉鎮。將來隨著3G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應用,我國移動網絡環境將會在覆蓋和功能上得到進一步提升,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必將為農村地區發展手機銀行業務拓寬道路。
三是手機上網在農村地區的認知度高。隨著3G技術的全面推廣,農村地區個人擁有手機的比例遠高于擁有計算機的比例,更多的農村用戶選擇手機上網。根據CNNIC發布的《2010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手機上網用戶3.03億人,城鎮手機上網用戶2.14億人,占城鎮網民總體的64.5%,農村手機上網用戶8826萬人,占農村網民總體的70.7%。手機上網在農村地區的認知度高于城鎮,為手機銀行業務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奠定基礎。
2.與傳統的銀行網點、自助銀行、網上銀行相比,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成本低。我國西部農村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人口相對稀少。在這些地區開辦金融機構網點,成本高、利潤低、風險大。據統計,建立一個銀行物理網點的成本是手機銀行業務成本的30倍,用手機銀行代替傳統銀行服務能夠使銀行的運營成本降低80%左右。開展手機銀行業務在為商業銀行拓展客戶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成本。
3.手機銀行的安全性高、手續費少、移動性強,能夠為農民提供安全、低廉、快捷的金融服務。
一是客戶身份信息與手機號碼綁定,構建了手機銀行業務獨特的安全特性。手機不同于電腦等設備,隨身攜帶是其重要特性,手機號碼也是個人的身份識別標志。手機銀行實現了客戶身份信息與手機號碼的唯一綁定關系。客戶使用手機銀行服務時,必須使用其開通手機銀行服務時所指定的手機號碼,只有客戶本人的手機才能以該客戶的身份登錄手機銀行,可以有效地保障手機銀行的安全性。
二是手機銀行費用相對低廉,可有效降低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與傳統銀行網點相比,農民僅需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可獲得全面、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當前,為了減輕柜臺壓力,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推出優惠政策大力推廣手機銀行,如工商銀行的“工行手機銀行轉賬匯款折上折”優惠活動,就是通過手機銀行(WAP)辦理工行異地轉賬和跨行匯款業務,手續費收費標準在柜面星級優惠費率的基礎上再打5折;建設銀行推出了手機銀行異地轉賬(匯款)、跨行轉賬、向企業轉賬手續費費率為0.15%(相當于柜面3折)的優惠活動;中國銀行也推出了個人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轉賬匯款可免費的優惠服務。
三是手機銀行依托移動通訊網絡,提供7×24小時服務,符合農民“隨時、隨地、隨身”的需求,能夠使農民“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能轉賬”,享受“零距離”金融服務。
三、在農村發展手機銀行的建議
1.針對農村居民的特點,開發適合農民需求的手機銀行業務。一是針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農民推出多層次、差異化的手機銀行產品,如針對手機型號不統一的農民用戶發展WAP網頁版或客戶端手機銀行,針對不會上網的農村用戶開發基于SIM卡或短信的手機銀行服務。二是在手機銀行功能設計上,既要考慮大多數農民的接受能力,使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消費習慣和思維方式,開發出符合農民特色需求的業務。三是針對農村地區信息相對封閉的特點,將國家的惠農政策、各地農產品產銷信息等加入到手機銀行業務的增值服務中,讓農民享受到貼心服務。
2.選擇部分農村地區或部分人群進行試點,成熟后再推廣。一是選擇部分地區開展小額現金業務試點,如選擇鄉鎮小超市、小賣部等人流匯聚場所建立“支付站”。將“支付站”店主手機號碼與銀行卡進行綁定,由店主使用手機短信為周邊民眾代理繳納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費。二是選擇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進行試點,如農村教師、醫生、回鄉創業大學生等,他們將成為手機銀行的傳播者和培訓者。三是在試點地區,針對不同地區采取差別定價的方式,降低農村地區手機銀行業務費用,引導農民大規模使用手機銀行業務。四是由國家制訂相應的優惠性政策,運用利益機制引導各類基層涉農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加入手機銀行業務的推廣。從消除農村居民對手機銀行業務的疑慮和傳統的消費習慣人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手機銀行業務模式。
3.從技術、服務、法律等多個方面,提高手機銀行業務的安全性。安全問題始終是手機銀行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由于信息閉塞、居民文化低、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弱等原因.農民對手機銀行的資金安全性尤為擔心:因此建議金融機掏一是建立技術聯盟,激勵技術創新,從手機終端、銀行服務端、網絡運營平臺等多個渠道做好系統層和應用層的安全。二是要加大培訓與宣傳力度,在農村地區現場培訓手機銀行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多種媒體進行宣傳,消除農民對手機銀行安全性的疑慮。三是要建立健全我國手機銀行的法律法規,比如電子簽名、用戶隱私保護、資金安全保障等措施,為手機銀行的穩定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文章來源:金融電子化)